首页 饮食养生正文

郧阳中学官网(郧阳中学教师 *** )

xyz300 饮食养生 2024-03-31 07:19:06 17 0 中学教师学生郧阳

文字|邢方贵 编审|杨正林 授权刊发| @秦楚刊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迫蒋抗日,达成“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协议,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1937年9月 *** 鄂北特委左觉农、张光兰来郧指导成立郧县党支部,并以燕若痴为支部书记开展抗日活动。但左、张二人却被 *** 郧阳专署逮捕关押。后经 *** 中央周恩来、董必武多次与 *** 中央联系,二人才于年终被释放。

国共合作抗日时期, *** 是可以公开组织抗日活动的。但郧阳地方 *** 却如此对待 *** ,郧县地下党只好秘密开展活动,并以未暴露的 *** 联合中学支部为核心。

八高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

据陈诚先生的回忆录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相继失守后 “……麕集武汉为数将近两万的青年流离失所…… *** 对于这样多的无辜青年是不能不闻不问的,是有责任收容和教养的。”于是,陈诚先生合并湖北四十七所中等学校,在武汉成立“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校本部初设武昌,下设二十二个分校,遍布于鄂西、鄂北各安全县、乡。” 陈诚自任校长,省教育厅厅长陈剑修及省财政厅长兼副校长。

陈诚先生回忆录所没有记载的是:1938年10月27日武汉沦陷后,省府迁往恩施,湖北大部地区也随之沦陷。学校大多解散,鄂北地区各中学迁往郧县。尚未陷于敌手的鄂北及鄂西北的联合中学剩下两所,即“湖北省立联合中学谷城分校” 及“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

“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 以公费待遇招收失学青年入学。学校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故称“联合中学”。简称 “联中”。

链接:

郧阳城的老百姓一直到建国后仍把“八高”延续下来的郧阳中学称 “联中”,足见抗战时期“联合中学”影响之深远。

郧阳“联合中学”后来因沦陷区流亡学生大批涌入,学校规模激增。至1939年元月,学生达1400多人,分31个班级授课,校舍共四处,是当时全省规模更大的学校。

链接:

到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在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立足持久抗战的方针指导下,国土大片沦丧。国民 *** 令已沦陷的山东省各中学,合并组成“山东中学”,迁郧阳立校。当时迁郧的山东师生约三千多人。因当时郧阳接纳湖北省立五中,五师及襄、郧、鄂北各地流亡学生,校舍暴满,无力接纳山东师生,他们除部分留郧外,大部迁往四川及沿途未沦陷地区学校。

1940年3月,鉴于“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的超负载状况,省 *** 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办大学,省办高中,县办初中”的原则,令该校一分为三:即“湖北省立第八女子高级中学” (此时郧阳行政区划为湖北省第八区),校址设府学宫;“湖北省立郧县初级中学”仍留原校址,内设高中男生班;师范部迁至房县设为“湖北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其简师班留郧,设为该校的分校,以郧城东郊棒槌河畔之三皇庙、牛王庙为校址。

1940年9月,以简师班为基础又新组建“湖北省立第八区简易师范学校”,为四年制初师(简称“简师” )。当年“十堰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吴崇山先生(现已九十五岁高龄)就是在1940年考入简师,而后终生从教的(吴崇山先生当年在简师的同学有我的父亲裴文明及后来到台湾的王大全)。

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接纳了沦陷区的流亡学子,附近陕西安康、白河,襄樊、随县、枣阳也有大批学生于此求学。寂静的郧阳府城沸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批的热血青年虽身在后方,却关切着沦陷的家乡,关注着抗战的严峻形势,因此抗战热情高涨。联合中学虽一分为三,但抗日的共同心愿却使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抗日的民主思潮逐渐把青年人积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进步力量。

当时,国共双方的政治、思想较量也反映到学校中。在 *** 一统天下而又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形势下, *** 地下组织也在学子中积极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8月在襄阳经曹狄秋(建国后曾任上海市委书记)介绍入党的学生贾义先,经组织安排,转到郧阳联合中学读书,与联中地下党支部负责人陈修顺接上了关系。此后联中地下党支部属均郧房中心县委领导,积极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团结进步青年,坚持抗日爱国”是当时宣传舆论的中心。当时联中、八高的学生即使在皖南事变后的白色恐怖中,也从没停止过反对分裂与妥协,坚持全民抗战的斗争。

1941——1942年鄂西北和八高的地下党组织自上而下遭到严重破坏,但一批马列主义书刊却被进步青年保管下来并暗中流传。有的同学寒暑假回家时,宁肯不带衣物也要带走这些书籍;有的省吃俭用从河南、陕西、湖北的襄樊、老河口买些进步书刊带回学校;有的逛街时,冒着被盯梢的危险物色进步书刊,外面裹以《总裁(蒋介石)言论》或三青团袖标带回学校。当时在学生中流传的有《 *** 宣言》、《联共党史》、《帝国主义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违禁书刊”。也有苏联小说《铁流》及高尔基、法捷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肖霍洛夫的进步小说;及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大仲马的传世名著。

中国作家中,鲁迅的小说杂文、郭沫若的剧本、茅盾的《子夜》、曹禺的《日出》、《雷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在学生中传阅。

这些好书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图书流动站,通过种种渠道在学生中广泛传播。三年的八高生活,同学们都是在人类先进文化和进步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它播下了马列主义种子,宣传了抗战建国的思想,强化了民族意识,有力地抵消了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专制思想钳制。八高许多学子在抗战期间与建国前后投身革命,与这些书籍的长期流传不无关系。

反动当局也曾派教官与三青团骨干突击搜查,搞紧急 *** 命学生交出箱子屉子钥匙由他们到教室宿舍搜查。但往往有同情学生的教官教师预先透露消息,让大家早作防备。由于进步学生人多势众,三青团参与搜查的有些骨干也就采取敷衍态度应付上级。

链接:

据当年八高学子、郧县电力公司离休职工史定良回忆:“小委员长”、“小蒋介石”陈诚曾来郧阳视察联中,且看到学生床上的苏联进步书籍,但没动声色,只说“这书可以看,但不应放这儿”。

除了读书活动,联中学子在学校每周晚会(由各班轮流在礼堂演出)上,演出郭沫若的抗战戏剧《虎符》、《屈原》等,揭露蒋介石的独裁与妥协;也演针砭时弊的《日出》《雷雨》《上海屋檐下》及歌颂抗日将领的话剧《张自忠》,轰动整个郧阳城。

链接:

当然,也有班级被三青团强制排练演出吹捧军统的《野玫瑰》、《蓝蝴蝶》之类,受到进步学生的 *** 与 *** 。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联中学生大部来自沦陷区或靠近敌占区,所以对国土沦陷,日寇兽行有切肤之痛。所以《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延水谣》、《松花江上》等抗战怀乡的歌曲及田汉、冼星海的《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在校园广泛传唱。甚至举办专场抗日音乐歌曲会。这对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反对侵略战争,反对投降妥协,起到极大的作用。

链接:

影响所及,连当时教导主任的小孩子也上台高唱八路军根据地的抗日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

在对社会宣传上,八高进步学子主要是占领墙报《八高青年》 这壁报张贴于郧阳府城的舆论中心地带——双十体育场北侧青年路口 )。

每逢元旦、双十节( *** 国庆节)、青年节出刊。壁报名义上是三青团和学生自治会合办,但编辑与主要撰稿人中大部是进步青年。

他们利用这期刊,宣传团结抗战,拒绝为 *** 歌功颂德。如皖南事变发生后,学生们就写出《开倒车》,阐发了“坚持抗日,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的观点。这类文章有时被三青团撤掉,或者刊出后被县党部特务撕掉,进步学生就会另写一些短小的诗歌散文阐发观点。

八高学子在地下党领导与组织下这种高昂的抗日热情与社会影响极大的舆论宣传活动,自然不会被 *** 当局所容忍。教师中的 *** 顽固分子、教官中的军统特务及学生中的极少数特务和三青团骨干,按照各自上级的布置,对进步学生不停地监视,盯梢和迫害。其中重点盯住1941年春夏之交联中郧阳分校被捕,释放后仍在八高读书的那批进步学生及接近他们,主张团结抗日,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学生。

1942年春, *** 省报《新湖北日报·学府风光》刊出揭露八高训育主任威胁学生事。结果作者以“侮辱师长,毁坏校誉”的罪名被捆绑到操场旗台示众,并扭送到警察局关押。这一行径引起学生极大的愤怒,有三位学生代表与校长理论,也被抓到警察局。

1942年12月底的某个深夜,大批军警包围了八高,有进步学生想翻墙逃跑,但围墙外士兵跑步声、枪械撞击声响成一片……子夜过后的校政厅里此时却灯火通明,十多名手无寸铁的男女学生被抓,后被递解到第五战区设在老河口仙人渡的集中营关押。其中少数被亲友通过关系保释,大部分不知所终……

但皖南事变后的 *** *** 、白色恐怖并没吓退爱国学子高涨的抗战热情,他们仍在以各种方式坚持“反对倒退,团结抗日”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郧阳联中地下党支部还领导、指导全县的抗日救亡活动。例如当时在此就读的大堰张鸿盛,就在此接受进步教育,于1939年冬正式加入中国 *** 。并受联中支部指派,回到家乡朝阳寺建立党支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链接: 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

2015年,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感到十分震撼:它已经穿越了七十一个年头,图中穿着八高(湖北省立第八高级中学)校服的四位学子,两位已经作古。健在的戚新民先生,史定良先生都已经九十余岁高龄。尽管两位老先生都因年事过高而常犯糊涂,但每当他们看到这张照片时,浑浊的眼里会立即放出精光,嘴里呐呐不已,似乎又回到抗日战争时期“联中”那 *** 燃烧的岁月……

1944年蒋经国以抗日的名义,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兵” 的口号,号召青年学生参军组成青年军。八高学子踊跃报名表达投笔从戎,抗击日寇的雄心壮志。其后他们以壁报形式向母校、学友告别,准备开往缅甸前线。但报头上高举火炬的戎装青年下方画的几本精装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地钟声》、《在暴风雨中诞生》等却引起三青团特务的警觉,撕掉了报头;当夜保安团与特务逮捕了已参加青年军的三名进步学生。后专员王开华迫于舆论压力,才释放了被关押四十余天的三名学生。

当时史定良的同班好友张健生经体检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三位好友为他送行,在东郊棒槌河边摄影留念。

其后,张健生到四川达县青年军集训地接受训练。次年训练结束后,抗战胜利了,张健生复员回到八高。毕业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建国后毕生在中学从教。但南化乡的杨文学却在合影后次年不幸病故,好在他当时已婚,留下了七个多月的儿子杨海林(南化镇退休教师)……

张健生当年矢志报国的投笔从戎壮举,在极左年代竟成为“历史问题”(参加蒋经国的“青年军”被视为较严重的“历史问题”),直到党的八届十一中全后才得以 *** 。

史定良先生建国前在北京参加 *** ,选拔入中南军政干校;建国后考入上海财经学院,毕业后分配北京,两度南下北上……七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藏书、信件都遗失了,却冒着种种风险保存下来这张至为珍贵的照片,留给今日的我们,去追思当年八高学子的抗日情怀,领略他们担负天下兴亡的青春风采。

评论